2025-09-25 09:20:35 来源:
在“EASIER用电”品牌的六个维度中,协同(Interoperable)、可靠(Reliable)是其中重要内容,协同指的是政企协同、联合服务,可靠则是运维智能、供电可靠。
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是观察用电协同、可靠的最佳范本。
厦门市城中村常住人口高达227万人,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是外来人口、务工人员的主要居住空间,存在电力安全隐患大、供电服务压力大等问题,是民生保障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政企协同,大力推进城中村电力提升建设,累计启动128个村的电力提升改造、新增供电容量33万千伏安,有效提升城中村供电能力、用电安全和服务保障水平。
今天,我们采访了三位共同参与、见证厦门城中村电力改造的相关人员,通过他们的所见所感,一起来感受“EASIER用电”品牌在具体实践中以深刻诠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坚守“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的价值追求。
01
厦门市湖里区住房和建设局三级调员(原湖里区禾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秦宪帅
政企协同
攻克变压器“史上最难落地”
在繁华都市的肌理深处,镶嵌着许多城中村,这些星罗棋布的城中村承载着无数奋斗者的梦想,也为城市治理精细化带来考验。
2025年6月,湖里区禾山街道围里社因创新治理模式相继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围里社,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摇身一变成为集时尚、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和潮流消费新地标,成为了全国城市更新“样板间”。
你可能想象不到,两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
围里社位于厦门本岛北部,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社区内工厂、企业大面积搬迁,围里社原有的厂房改造成出租房对外出租。这个面积仅0.3平方公里的城中村,住宅房屋超过800栋,总建筑面积达102万平方米,形成了独特的“握手楼”现象,常住人口达到3.9万人。
▲改造前的围里社
过去,行走在村内的街道巷陌,抬头是密如蛛网、纠缠不清的各类线缆,低头是私拉乱接、垂落半空的隐患“飞线”,一旦有火情,后果难以想象。
2022年,湖里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城中村改造。禾山街道包括围里社在内的7个城中村,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创新机制、共治共建”32字思路,拉开了全域、彻底、科学改造的大幕。
城中村要改造,要发生“蝶变”,提升供电能力、用电安全、服务保障,是关键的一环。这个过程中,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发挥着主力军、排头兵的作用。
电力提升改造这个活很不好做,就跟旧房重装一样,比想象中更难。设备落地难、协调难、施工难……面对这一个个难题,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派出精兵强将加快推进,湖里供电分部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专班负责人陈春生更是每天“泡”在了城中村现场,全力以赴推动改造进展。一碰到电力改造难题,大家就想到春生,“春生来了,问题就能解决。”
▲改造后的围里社夜市
难度最大的,莫过于新设备的落地。围里社一共需要落地30多台变压器和10多台环网柜。在寸土寸金的城中村内,怎样才能演绎一场“空间重生记”?政企协同,一次次沟通方案、研究对策,打通变压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其中,一处沿街的变压器落地难度系数,堪称“史上最大”。一台户外箱式变压器的占地面积,大概需要20平方米。而这条街都是店铺,根本没位置。在一遍遍入户沟通后,春生有了发现——一个沿街超市的后方,也就是村民楼房的一楼,有一处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闲地。这个发现,让大家惊喜万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相当于要把变压器安置在村民家里的一楼,且变压器进场时,还需要对房子的部分外墙进行拆除和改造。
春生不厌其烦地上门沟通,“变压器的落地位置是经过评估的,放在这里,不仅能保障所在这栋楼的用电,还可以满足周边用电需求”“你家的用电需求大,改造以后皆大欢喜”“这些电线接得杂乱,有安全隐患,改造的话,帮你一次性规整到位”……春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目标只有一个,把问题解决。终于,在第七次上门时,村民口气开始松动了,愿意把空闲地腾出来。
每次沟通时,春生都会带上几件物品——变压器等设备的布置图纸、占用空间范围方案以及供电改造方案。根据村民的要求,他一次次调整、改变方案,满足村民需求,尽可能减少占用面积。最终,新设备合理布局,摆放更紧凑,所占用的空间较常规方式减少了20%。
这处空闲地,如果村民用于出租,是有一定收益的。在政企协同下,我们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村民着眼于大局,舍弃个人出租利益,选择给变压器一个“新家”,从而更好地保障城中村的用电。
▲在围里社的巷子里,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厦门李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对村内低压进线电缆进行敷设并接入新表箱
既解决“大难题”,又聚焦“小细节”。电力改造过程中,还有不少令人称道的细节。细节的背后,彰显了供电企业的服务意识、为民意识和客户意识。
一个是“零停电”。
“不是要改造吗?怎么我们用电都没受影响?”改造过程中,很多村民有这样的疑惑。这是因为电力人员改造过程注重“零停电”,采用了临时箱变供电、发电车临时保电和不停电作业等多重方式,保障村民用电。并且,为了不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电力人员还提早预判,通过打好“时间差”,加班加点,抢抓施工有利时机。
一个是“零噪音”。
改造前,村民关于噪音的意见不少。以前,道路的窨井盖是轻型的,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变形,抗压能力差,车子一经过,便发出异响。这次改造,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注意到这个问题,主动作为,把老旧井盖更换成全新的重型井盖。现在,车子行驶时路面“静悄悄”的,噪音基本没有了。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员工对城中村配电站房进行运维巡视
主干道全线缆化,“蜘蛛网”化为平直顺畅的低压网线,一排排充电桩供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改造后,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线缆纠缠消失了,代之以横平竖直、规范有序的空中秩序,围里社增强了供电能力,提升了空间品质,“安全值”显著提升。
不止是围里社,行走在禾山街道的各个城中村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城中村的“外在颜值”“内在品质”双双刷新了。这一个个宜居宜业、智慧韧性、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区,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02
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坂尚社区县后社村民肖燕萍
大热天
终于实现了“空调自由”
每天下班回家,漫步在县后社的巷陌间,总有一种熟悉又新鲜的感觉。
熟悉,是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县后社村民,这里承载着我童年、青春的美好回忆。在繁华的高楼大厦间,县后社呈现的,是另一副鲜活的市井画卷。道路两边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地摊小吃,还有那些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美发造型、家电维修等店铺,无不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新鲜, 是由于眼前的县后社,已经“大变身”。路面整洁宽敞,视野宽阔。昔日杂乱无章的“蜘蛛网”,被舒适宜居的“无线美”所替代,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县后社是厦门岛内传统村落之一,早期以农业为主,后因城市扩张逐渐融入城区,外来人口聚集,成为城中村。和大多数城中村一样,县后社存在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其中,就包括电的问题。
村庄里,电线私拉乱接,如“盘丝”般缠绕在头顶,乌压压的,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 一到夏天用电高峰期,就容易出现用电问题。
▲城中村改造现场
我家住在四楼,楼下住着一些租户。每年一进入夏季,天气渐热,房东就要不断提醒租户,“‘三件套’不能一起用,不然就会跳闸。”“三件套”指的是电磁炉、烧水壶和空调。
用电不稳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囧况。有一回,我请几个朋友来家里小聚,到家后没有电,房间里闷热无比。预约的电饭煲也停止工作,米饭煮得半生不熟。没办法,我只能带朋友立刻“转场”。
大热天出现用电问题,没有空调用,真让人受不了。我的体质又特别怕热,一遇上跳闸就大汗淋漓、辗转难眠。这个时候,我要么到附近的连琐酒店住一下,要么去亲戚家蹭一晚。
2022年底,县后社进行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电力提升改造成为一个重头戏。
▲城中村改造现场
城中村进行电力提升改造,难度非常大。我们村里道路少又窄,最窄处不到2米。机械车辆都进不来,只能靠人力手挖。管道内管线密密麻麻,污水横流,又黑又臭,我们经过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远点。但电力施工人员顾不得这些,俯下身子,用锄头、铲子去挖,重新打通一条条“电力血管”。陈春生是工程负责人,那阵子每天都到村里来,早就跟我们混成了“老熟人”。
有时,陈春生的身影也出现在管道施工队伍中,我不解:“这些活,你也要做啊?”他回说:“苦活累活大家一起做,这样士气高涨,施工进度才能快起来。”
现在的县后社用电条件可以说是大提升,改造后没发生过故障停电。上次亲戚还给我打电话,说我好久都没去“蹭睡”了。
▲改造后的变压器穿上“新衣”
最近这段时间,厦门气温达到了39摄氏度,这么热的天气,“空调自由”,别提多惬意了。周末闲暇时,我会邀请三两好友,在家里吹着空调,吃着美食,日子过得舒适自在。
电力硬件设施好了,出租房也实现了“电器自由”,电器设施添置得越来越齐全。租金也多了起来,普通单间的租金从以前的四五百元,涨到了八百元左右。村民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了。越来越多新市民在县后社扎根,他们奔忙的身影,连缀成奋斗的画卷,铺展在鹭岛大地。
03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湖里供电服务分部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专班负责人、配电运检班副班长陈春生
用“满格电力”
点亮幸福生活
7月2日,厦门用电最高负荷达到784.1万千瓦,创历史新高。7月8日,用电负荷再破纪录,最高负荷达到817万千瓦,这也是厦门历史上用电负荷首次突破800万千瓦大关。
湖里区共有 22个城中村,往年这个时候,我的心总是被揪着——用电高峰期,往往也是城中村电力故障的多发期。过去,我们湖里供电分部所有的运维人员每天要进行24小时轮流值班,并进驻安兜、林后、殿前等几个规模较大的城中村。一组人紧盯村里变压器的用电数据,只要电流快达到故障的临界值,另一组人便开始入户敲门,“拜托大家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不然等会大家都没有电用。”
▲陈春生(左)在城中村改造现场
但今年情况不一样,湖里区20个改造后的城中村用电无忧,顺利通过重重“烤验”。用一个村民的话说,就是“以前夏天一天到晚为电发愁,现在每时每刻用电安心。”
这个时候,我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确实苦,确实难,但绝对值得!
2022年6月,湖里区政府启动城中村提升整治工作。身为现场电力总指挥的我,迎来了第一个极限挑战——三个月“操盘”完成首个试点城中村的电力提升改造任务。接到任务当天,我就赶到后浦社现场勘查,听取居民意见,结合历史数据,仅用三天时间便把后浦社电力规划图变成施工图。三个月后,后浦社电力提升改造项目顺利竣工。
▲后浦社宗祠广场改造前后对比图
这之后,湖里区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全面推进。改造范围广、密度大、时间紧、难度大,对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既然要改,就一次改到位,从“面子”和“里子”上持续提升,彻底解决电力问题。在过去三年间,我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扑在了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上。
改造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协调700多名工人和近20个部门,我每天电话最多时达200多个,每周要走遍10多个村庄。最忙的时候,不仅家里顾不上,周末还要把爱人叫出来当司机,“夫妻档”一起工作。改造中,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没有找到解决方案,我便休息不好,血压就升高,最高时超过了180。 但,这些工作中的苦与累,都没有阻挡前行的步伐。
2023年11月29日,这个日子,我记忆犹新。那天,湖里区禾山街道安兜林后社一次性完成2座配电站房、6台环网柜、24台箱变的送电工作,送电容量达28860千伏安,单次送电容量创省内城中村电力改造之最。当时,我和同事们,几个大男人都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这意味着,安兜社、林后社这两个曾经的电力改造“老大难”,从此彻底告别了重过载、低电压的历史。
最难啃的硬骨头被啃下,我们所有人,都看到了曙光。
针对新建设备落地难问题,我们首创国内城中村大型“共享站房”建设模式,一地多用、有效聚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多赢局面。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城中村改造负责人在首座城中村“共享站房”与后浦社区代表沟通了解新增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用电需求
针对地下管线改造过程影响通行问题,我一次又一次跟村民沟通协调,连一株龙眼树的树根,一棵老榕树的树枝,甚至一根污水管,都没有破坏过。
我深知,“人民电业为人民”,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考虑,总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今年4月,湖里区20个城中村电力提升改造工作全部完成,惠及42万常住人口。 从全省来看,湖里区城中村改造范围、改造规模、改造投入均为全省最大,改造涉及大型城中村数量最多,电力设施升级换代最彻底。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城中村改造负责人与后浦社区代表在智慧社区工作站共同研究供电网格与社区网格人员“双网融合”,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举措
改造后的湖里城中村,换了“颜值”,提高了“安全值”,获得了“满格电力”。供电可靠率从99.982%提升至99.992%以上,达到城市A类供电区域标准。
当前,我们正集中精力提升湖里区的配电网架水平, 确保湖里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以上,居民年平均停电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