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9 11:08:32 来源: 福建日报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习近平同志1990年7月所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上阕“追思”,下阕“明志”,深深表达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表达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理想和宏愿。
《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贯穿中国诗歌史最有影响的创作主张,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在福建工作十七年半,习近平同志发表的诗词,抒写了亲民爱民,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
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
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了谁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初心使命。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以文化人,要立足于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立足于人,要深刻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1990年2月27日,在闽东宾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与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创作组座谈。他动情地说:“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诗歌为心灵的抒唱。大家辛苦了。”他认为《山海的交响》的立意概括得很好,并提出:“这也是艺术家与人民心灵的交响。”他希望,这些来自生活的歌曲,再回到群众中去接受检验。
《山海的交响》曾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其中的十二首音乐既有“山也记得,水也记得”等老区之歌,也有“畲家妹子”等畲乡之歌;既有“星光摇篮”“无言的爱——太姥山”等山区之歌,也有“蓝色牧场”“三都澳畅想”等海洋之歌;既有“多情的赤岸桥”等历史咏叹之歌,也有“献给水滴的歌”等讴歌作品。曲目被广为传唱,润泽人心。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化自信,要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文艺表现的主体,“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进而构建具有现代化国民素质的人民形象。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鼓励宁德文化工作者“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这样“大家就会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关心文艺团体生存发展,指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并从软硬件、体制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为文化繁荣“保驾护航”,推动闽剧振兴。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戏剧戏曲惊艳全国。闽剧《天鹅宴》《丹青魂》先后获得“文华新剧目大奖”,闽剧演员陈乃春摘取了福州市第一个“梅花奖”。2006年,拥有400多年历史传承的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群众中去。除了老戏迷,还要吸引新戏迷和年轻观众,这门艺术才能保持活力,代代相传。新时代,注入创新活力的闽剧走出剧场,走进市井,在天地之间的广阔舞台上,犹如领异标新二月花,绽放新蕊。
二十多年前点燃的文化星火,至今仍熠熠生辉,不断发扬光大。
今天,假如请一位福建人,谈一谈这些年记忆最深刻的文化场景,也许会听到:是近距离观看了一场梅花奖演员领衔主演的好戏;是在闽江两岸看了场酣畅淋漓的“福”文化灯光秀;是熬夜如痴如醉地追完《山海情》《绝命后卫师》;是在家门口的百姓大舞台上担当主演,引吭高歌……
再看看近年来福建文艺在多个领域取得的突破: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福建省10部作品获奖,获奖作品数量在全国领先;“闽东诗群”代表诗人汤养宗作品集《去人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实现该奖福建省历史性突破;《山海情》《古田军号》《谷文昌的故事》等精品力作接续涌现,多部影视剧获“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金鹰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福建成为唯一摘得两朵“梅花”的省份……
文化浸润生活,美好生活被文化点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且日益广泛,不仅需要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贯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中,“美好生活”一词分别出现了14次、21次、44次、34次。
“美好生活”包括丰富的物质需求,也包括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富裕的精神来自文化的滋养,丰盈的精神食粮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没有好的精神食粮,谈不上文化繁荣,高品质生活就无从谈起。
高品质生活的“高”指向高原和高峰。
首先,要形成高原,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并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同样,缺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文化艺术不算繁荣。毫无疑问,只有在“量质齐升”的文化土壤上,才能开出富裕的精神之花。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对文艺创作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更好地创作,有着深邃的思考。
1992年5月,福州市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大会。习近平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福州的文艺事业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此,“各艺术门类都要大力提高艺术生产力”,不仅注重数量,也要讲究质量。针对当时现状,比较薄弱的文学、音乐、影视创作要向屡创佳绩的闽剧学习,大力改观。
闽山闽水物华新。近年来,我省组织实施系统性规划,引导宣传文化界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形式,书写“记得住乡愁”“美丽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等福建故事,在文学、音乐、书画、影视等领域都出现了一批富有福建特色、福建风格、福建气派的优秀作品。
其二,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从生存性需要到发展性需要,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从单向度的需要到多向度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具有多维性、整体性。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眼界在拓宽、品位在提升,对精神食粮的要求必然更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可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守护文化根脉,让闽派特色文艺“活起来”;激活文化之能,让闽派特色文艺“深下去”;弘扬文化之光,让闽派特色文艺“传出去”。新时代,以推动福建特色文化发展为重点,答好文化繁荣的福建答卷,奋力实现福建文艺创作既铸“高原”又塑“高峰”,我省责无旁贷。
且以诗意赋山海。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和旅游从来相伴相随。游历山水之间,人们拓宽视野、涤荡灵魂,成就佳作名篇;而多少山川草木,因其融汇历史、饱含人文而愈有魅力。这时候,旅游,本质上是人们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文是旅的品质,旅是文的知音。文旅融合让传统旅游业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嬗变,而经过历史洗涤的传统文化也因与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而不断走进大众。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省整合自然与人文、山区与沿海、城市与乡村文旅资源,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旅游景区和度假村,推出一批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讲好福山福水、福气福运的故事,擦亮“海丝起点·清新福建”“有福之地”等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事业是一项公益属性很强的事业。文旅融合,也让传统旅游业嬗变成为文化产业,成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一个成功范例。
影视业,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成功范例。福建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博大,又传承闽越文化的古朴风韵,还浸染海洋文化的绚丽斑斓,为福建影视繁荣发展提供丰厚滋养。“红色三绝”系列,《山海情》《爱拼会赢》《一诺无悔》《那山那海》等电视剧精品,《古田军号》《谷文昌的故事》《听见光》等电影力作接续涌现,在选题上聚焦福建故事,在艺术上展现福建风格,在内涵上彰显福建精气神。
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福建连续五届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与陕西省隔年轮流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让影视产业在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乡村振兴、闽台交流、对外合作上发挥更大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新能级,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福建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潜移默化中,文化浸润生活,美好生活被文化点亮。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获取信息渠道增多、审美水平提升、个性化需求增多等因素让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新形态,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就要着眼于质量上乘、内容精彩、种类众多、服务优质等新目标、新定位。
不仅要紧盯专业大团和影院大银幕、城市大舞台,还要发展好民办小团和手机小屏幕、乡村小戏台。近年来,“福建百姓大舞台”、新时代文艺惠民八闽万村行、“用艺术点亮乡村”等活动形成了品牌,深受百姓的喜爱。
目前,我省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福州市、泉州市、三明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2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国第六,跻身全国第一梯队,3522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49亿元,同比增长9.29%。
数字的背后,是我省群众文化需求与文化发展的“双向奔赴”。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双向奔赴”不妨更多一些,让文化创新创造更加活力四射,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盛宴越来越丰盛,为群众高品质生活不断增添光彩!
《福建日报》2023年12月19日第01版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