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 13:22:29 来源:
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藏真,不可复制的老树特有的醇厚木质枞香,是岁月的沉淀与馈赠。干茶条索匀整紧结,细嗅之有淡淡的焦糖香与枞味。橙黄清澈的茶汤,盛在透明干净的玻璃杯中,只觉得汤水与玻璃浑然一体,清透纯净至极。头汤,朴实无华的木质枞香扑面而来,没有很直接、很上头的茶香,甚至,它还有一丝丝的清苦及烟味。继续往下喝,到了三四水,枞香、木质味、粽叶香就慢慢吐纳出来了,如溪流潺潺,清风习习,裹挟着山野气息充盈入心,挂杯香浓郁,有离尘之感;
中段,苍劲有力的木质枞香继续发力,内敛而悠长。伴着水仙的醇滑茶汤,茶韵和茶味在口腔缓缓散开,如行走在坑涧般的悠然自得,呼吸着清甜澈净的气息。细啜一口,清冽感充斥口腔,甘醇爽润,而此时的水路因内含物丰富,略有轻微的粗口与涩感,然,沧桑醇厚,瞬间即化,充盈感、滋润感、满足感,在口腔里蔓延开来;越往后喝,坑涧山场特质带来的甘蔗甜香、五谷粮食的糯香、粽叶的草本香等,还有很多描绘不出高级香气,好似一幅水墨画,带着水雾,隔着薄纱,有着朦胧的美;
尾水,盖上的枞香变了,仿佛华丽转身,散发出植物自然挥发特有的清新干草香,似青苔,似野兰花,似蜜香,微微夹了点清淡的浆果气息,像是桑葚,又像莓果,变幻多端,层次丰富。汤水入口逐渐转细、滑润,此时的汤水愈加地浓稠,滋味也愈发地浓郁,木质枞味更加清晰,喉口之间的茶香茶味,似有“绕梁三日”之感,茶汤清甜,仿若无物无需吞咽的感觉,香浓而不锐,回甘持久。盖杯粽叶竹叶香显,有一种绵、柔的气质,混在这茶汤里,像是一朵洁白的云朵,掉进了这茶汤里,飘散开来,又仿佛岁月悠悠,潜藏在林深的秘境里的岩石、树木、花草,都透露出来自远古的气息,一种特别温暖的清透味道沁入心脾,飘散着树叶受热蒸腾出的清香,还有百年老树干的苍老和鲜活。极具辨识度的木质味升起,伴着盖上渐去的冷意,如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清冷孤寒,喉韵幽长,分外销魂......
“岩为骨,香为皮。但岩骨花香,只有一种。在我看来,值军老师手制这泡水舍,就是对‘岩骨花香’的最好诠释。咽下后,舌上余香袅袅,挥之不去”。一位资深茶客品后如是赞叹。“品藏真老枞,感受其慢慢释放出来的滋味,如入坑深涧幽,两旁壁立苍石丹崖,青藤垂蔓,云雾缭绕之桃源仙境,‘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苍劲有力的枞韵裹挟着厚重丰沛的水滋味感,层层剥落化开,绵柔却不失穿透力。”茶友强哥在朋友圈发表茶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藏娇、守拙、众峰小、潜入梦,一路走来,你会发现值军老师“从来不将就”及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这首《插秧诗》,是值军老师最喜欢的七言绝句,他经常强调,“对待一泡茶,要有包容之心。茶无定味,适者为珍”。“当我们有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在我看来,这也是值军老师在制茶的精进路上,能够愈走愈远的原因。
随着岩茶市场的日渐升温,许多消费者对“轻足火”茶的偏好需求对传统较足火烘焙滋味的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免产生角力。在值军老师看来,制作一泡茶,在突出山场味的同时,还须保留更高的清晰度,既秉承传统,恒温发酵,香水兼顾,又加以创新,将科技溶入制茶,才能汇聚点滴芬芳。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守,也一种历久弥新的延续。“时间是最好的工艺”。这是守候,更是一种期待。他认为,制茶,是一场枯燥且煎熬的等待。只有勤勉用心之人才能耐住这份寂寞,才能收获“岩骨花香”的温柔回报。